星空体育app据“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”显示,除去工作和睡眠,我国55.1%的人群每天余暇时间不足2小时,其中24.5%的人群不足1小时。与此同时,“减肥”“增肌”“寻运动搭子”等热词却常常“霸榜”社交媒体,体育健身活动在人们余暇时间被强烈挤压的社会境遇中,却依然显得相当火爆。
现代人为什么自愿去健身房“受罪”?“健身热”这一现象背后的行为逻辑到底是什么?它又会给社会主流审美带来什么改变?澎湃问吧邀请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博士李佳豫,一起聊聊“健身热”的行为与现象。那些坚持锻炼的人
李佳豫: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个体差异,据我掌握的经验材料来看,首先,有的人看着自己或周边人显示异常的体检报告,结合健身文化的深入人心,生发出了强烈的健身意愿。因为他们在健身文化的浸润下,日益深化了对这些观点的认同:健身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消耗多余的能量、改善血脂代谢、减少肥胖症的发生;还有助于人塑造强健的体魄、保持良好的体力、有效地遏止“肉体的退化”。
正如英国消费社会学教授詹妮弗·史密斯·马奎尔(Jennifer Smith-Maguire)所指出的:健身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并行的过程中脱颖而出,健康也与身份认同和社会流动性一道,被认为是个人的义务和责任。值得一提的是,部分人出现健身意愿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身体强健,更是担忧因长时段的精神紧张、过长的屏幕时间、久坐等问题诱发身心疾病,进而使自己被动于愈发激烈的社会资源争夺与岗位竞争之中。
其次,存在通过运动健身释放压力的人群,他们在“暴汗”的同时能够舒缓紧张甚至压抑的精神状态,使自己放松下来。
再次,也存在单纯喜欢健身的人群,就像人们在余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他们参与运动健身无需“咬牙坚持”,而是因为健身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使自己进入“心流”状态的一种途径。最后,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难以穷尽的原因,毕竟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/度过自己的人生是极具个体化色彩的选择。
@Alan徐:我是一名热爱运动的在读大学生,喜欢跑步,游泳,篮球。虽然有时上课上学会很累,那我还是能从运动中找到乐趣,寻求慰藉。您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这个原理吗?
李佳豫:开心看到你有这样的体会!我想从“身体感”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,之前我师妹做过一项研究,归纳出健身者“痛”的酸爽、“轻”的愉快、“难”的努力、“汗”的舒畅、“热”的流动和“被看”的不适六种主要的身体感。我相信你之所以能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,很有可能也是感受到了“痛”的酸爽、“轻”的愉快和“汗”的舒畅!
@阿虾大侠:请问老师,相对曾经的“白瘦幼”,现在美黑、有运动痕迹的肌肉线条被看做是健康的、有财富的,不也是一种新的审美霸权吗?
李佳豫:无论是“白瘦幼”还是大肌肉,与之类似的很多评价标准都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而成的(例如过去惨绝人寰的裹小脚、束腰)星空体育,对于个体而言很难去对抗甚至改变这些评价标准。不过,若是放在人类演进的历史长河来看,这些标准也一直在变迁。
虽然我认为也可以将你提到的这些标准姑且看成是审美霸权,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需要尝试深化自己的思考能力,去挖掘这些标准背后潜藏着哪些掌握话语权的群体、表征着什么样的利益关系。也许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,才能让自己理解如此多元的价值观从何而来,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让自己被所谓的潮流牵着鼻子走、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李佳豫:运动项目本身并没有严格的性别划分,虽然很可能我们身边参与瑜伽练习的女性居多,但事实上男性在瑜伽项目中也能做得很好,甚至后者从生理结构上可能更适合瑜伽这个项目。
至于你所说的肌肉很弱,这一点需要看你的肌肉量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工作所需,如果在此基础上你还希望有更明显的肌肉线条,那么就涉及你的审美观了(有的人认为肌肉棱角分明是自己所期待的身材,但也有的人并不喜欢自己的肌肉线条,当然还有人并不在意这些有关肌肉的事情),所以还是要了解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,然后再决定如何行动星空体育。
李佳豫:这个问题可能是体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,不在我的知识储备之中。不过,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,可以大胆猜测一下“成为网红运动需要具备的单个或多个条件可能有哪些”,包括但不限于——
李佳豫:从文化角度来看,具有健身功能的、简单易学的八段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并不意外。至于是否有用星空体育,很难一概而论,尤其是考虑到练习的动作是否标准、练习的频率和强度是否合理,以及练习者自身是否存在基础疾病/身体动作的局限性等问题。一般而言,适度地动起来较之于久坐/葛优躺对于身体保持健康多少会有一些益处,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与模式。